類星體
宇宙中有一種特殊的星系,因其中心的黑洞瘋狂吞食周圍物質而發(fā)出極強的光芒,但因其發(fā)光區(qū)域比普通的星系小得多,乍看之下更類似于恒星,因此被稱為“”。人類通過觀測與分析,確認早期宇宙中的類星體中含有超級巨型的黑洞,它們的質量達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太陽那么重。這些黑洞如何在宇宙年齡不到10億年時就長成如此巨大的規(guī)模,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熱門課題。不久前發(fā)表于《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給出了一條新的線索[1]。
類星體與巨型黑洞
星系中心的巨型黑洞在吞食大量物質(氣體和塵埃),這些物質在落進黑洞的過程中相互摩擦、加熱,發(fā)出強烈的光芒
早在1960年,天文學家就發(fā)現了所謂的“類星體”,它們比星系小得多,遠遠看上去像是恒星,但亮度卻可以比整個銀河系還亮幾百倍以上。此后不久,就有理論天文學家解釋了類星體的發(fā)光原理:,就如非洲草原被獅子吃掉的斑馬臨死前發(fā)出悲鳴。
圖1:類星體的藝術想象圖。氣體和塵埃形成一個圍繞著中心黑洞的環(huán),兩極形成噴流。圖片來源:NASA/ESA
發(fā)現了許多遠古時期的類星體
對于類星體的研究,最近一些年的一個重要進展是:。這些類星體在宇宙年齡僅10億年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并發(fā)出強光。比如,2015年,北京大學的吳學兵教授在《自然》 ( Nature)上發(fā)表論文[2],宣布發(fā)現一個宇宙年齡僅9億年時(紅移為6.3)的類星體 SDSSJ010013.02+280225.8。要知道,當前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9億年只是宇宙的幼年期。更令人驚訝的是,。例如吳學兵教授發(fā)現的那個類星體里的黑洞,質量就達到120億倍太陽質量。作為對比,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的質量大約是400萬個太陽質量,只能算小字輩。
圖2:銀河系中心附近的一小塊區(qū)域的高清晰度圖。中心部分被放大到右上方,后者中心的橙色十字表示銀河系中心黑洞的位置,S2是一顆恒星,圍繞著中心黑洞旋轉。科學家們使用歐洲南天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持續(xù)觀測了大約20年,發(fā)現多顆繞著共同中心旋轉的恒星,根據它們的軌道,計算出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質量大約是400萬個太陽那么重。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已經進入休眠狀態(tài),因為它周圍足夠近的地方已經沒有多少氣體可以讓它吃了。事實上,類星體中心的黑洞吃完周圍的物質之后,也會進入休眠狀態(tài)。圖片來源:ESO/MPE/S. Gillessen et al.
這些黑洞是如何在不到10億年的時間里長到那么大的?
銀河系內黑洞的成因很好解釋;但對于早期宇宙中那些幾十億個、甚至上百億個太陽那么重的黑洞,問題就來了:
難題:
極早期宇宙中,大塊的物質云因為自身內部的不均勻而開始結團,最終形成一個個巨大的恒星
關于這些比幾十億個太陽還重的超級巨型黑洞的來源,當前有個公認的看法:。這些恒星的質量是太陽的幾千倍以上,是所謂的“”。第一代恒星只要大約100萬年就會結束生命,直接收縮為黑洞。這些黑洞被稱為“種子黑洞”。
種子黑洞一方面會吃周圍的東西,另一方面還會和其他種子黑洞并合,成為更大的黑洞。通過幾億年的吞食與并合,種子黑洞就可以成為幾十億個太陽那么重的巨型黑洞。
這個理論看似很自然,但需要通過嚴格的計算和數值模擬來驗證。事實上,此前的很多模擬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難。為了能夠在不到10億年的時間里增長到幾十億個太陽那么重,要求種子黑洞就得有幾萬個太陽那么重。但是,如何形成這么重的種子黑洞呢?
這個方案假定早期宇宙中可以形成10萬個太陽那么重的氣體團,直接坍縮為黑洞
有一個方案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這個理論的缺點是:必須假定這樣的氣體團附近有明亮的星系,而這并不容易實現。因此,早期黑洞種子的質量問題,一直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