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特區(qū)因電子支付進展緩慢,飽受市場詬病。
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于3月6日宣布,將于9月正式推出快速支付系統。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所有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均可參與,目前大約有20家銀行及8家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計劃在首階段提供實時服務。
“在首階段,只需提供手機號碼或電郵地址便可隨時將港元或人民幣轉賬至不同銀行或電子錢包賬戶,跨行轉賬到賬時間將由1-2天縮短至數秒內完成。”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在記者會上表示。他解釋,目前跨行支付須經RTGS(即時支付結算系統)的大額支付路徑,因此銀行需要集合不同客戶,然后進行分批大額支付交易,無法實現實時轉賬。
同時,他透露,金融管理局對快速支付系統不預設限額,“但個別銀行可因應風險管理針對不同客戶群體,設定不同的額度上限。”此外,有關服務收費由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決定,據悉,個人之間的即時轉賬服務將不會收取費用。
電子錢包個人支付激增
事實上,香港早于1997年前已經推出“八達通”,曾是不少亞太地區(qū)發(fā)展電子支付的學習典范。目前,八達通已累積數百萬用戶,成為香港市民大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壟斷香港公共交通支付服務,八達通還被眾多連鎖零售商接受,如便利店、超級市場、快餐店、電影院等作為小額支付工具,成為香港最普及的電子付款方式。
然而,八達通所使用的支付技術早已明顯落后,未能打造融合游戲、社交和消費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阿里巴巴、騰訊、蘋果等行業(yè)巨頭已紛紛開始搶灘香港市場,意圖填補市場空白。
由于香港原有的《結算及交收系統條例》未能涵蓋新式的流動支付,特區(qū)政府2014年已提出咨詢并作出草案修訂,并于2015年11月立法會三讀通過,正式立法出臺《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
2016年8月,包括支付寶、WeChat Pay(微信支付)等5個儲值支付工具(SVF)持牌人獲得首批儲值支付牌照。目前,香港共有16個持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
李達志透露,過去10多個月,電子錢包業(yè)務增長理想,截至去年第4季,整體戶口數目同比增長15%,個人對個人支付金額上升1.67倍,交易宗數則激增9.16倍。他期望,快速支付系統推出后,可令電子錢包使用更普及。同時,他表示,目前快速支付系統已經接近完成,將于4月至5月進行內部及跨行測試。
虛擬銀行有望年內落地
虛擬銀行一般依靠互聯網來提供存款及貸款等部分銀行服務,目前除了中國內地外,英國、德國等地虛擬銀行也正在逐漸普及。
2月6日,金管局發(fā)布修訂2000年《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的公開咨詢,咨詢期至3月15日止,計劃于5月發(fā)出新指引。據悉,在今年內將有虛擬銀行可在香港展開運營。
據悉,目前超過10家本地及海外機構表示有興趣在香港設立虛擬銀行,包括部分傳統零售銀行。金管局助理總裁陳景宏在記者會上表示,這些機構最關注的問題包括如何才能獲得牌照,以及虛擬環(huán)境的運作上是否可以在網上平臺提供所有服務等。
同時,他透露,金管局積極推進“銀行易”工作,檢討目前的監(jiān)管規(guī)定,配合虛擬銀行發(fā)展。專責小組正研究在網上貸款方面放寬部分入息及住址證明的要求,容許銀行更靈活批出網上貸款以及研究遠程開戶的可行性。
事實上,一些銀行已經躍躍欲試。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國際)已于3月初在香港推出流動銀行平臺inMotion動感銀行,幫助客戶遠程開立銀行戶口,客戶毋須到分行、毋須提交住址證明及簽署文件,最快15分鐘開戶。inMotion動感銀行亦提供定期存款、兌換外幣、匯入匯出款項、查閱戶口、電子結單及通知書等服務。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銀行金融體系發(fā)達。為了實現開放數據的開放訪問和私有數據的共享訪問,香港金管局計劃推出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在開放銀行標準的框架下,銀行可以將其產品、服務和運營相關的數據,通過開放API對外提供接入服務。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金管局已向業(yè)界發(fā)出咨詢,開放API應用主要設計四個范疇:產品資料、產品申請、賬戶資訊以及財務交易。金管局透露,產品資料及產品申請的開放API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中實施,而賬戶資訊及財務交易的推行時間表則需在今年第四季度評估情況之后再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