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晚的“雕刻時光”。宋宇晟 攝
“你好,我要一杯拿鐵。”
一切如常,沒有排隊,只是來喝咖啡的人多了一些。
1月14日,星期一,北京五道口的雕刻時光咖啡店迎來了“最后的夜晚”。
在擁擠著兩千多萬人的北京,這并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有人喝完咖啡離開的時候,還在問同行的人,“今天這兒怎么這么多人?”
畢竟這家店既不是什么“百年老店”,也遠不可能保存老北京們舌尖上的記憶。
但在一些人看來,這里確實有他們的回憶。
“雕刻時光”咖啡店。宋宇晟 攝
“地標不在了,以后要去哪呢?”對于習慣深夜和朋友泡咖啡館的江楓來說,24小時開放的雕刻時光就是她的“地標”。
在附近上學的江楓,因為一次聚會認識了這家店。從那以后,她就成了這里的???。她還記得,自己有一個學期的論文就是在這里寫完的。“平時這里沒那么多人,還挺適合學習的。”
常來這里還有另一個原因。雕刻時光也是江楓和男友時常約會的地方。
不過只有一點不好。江楓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人寫下這樣一句話——想起在那里學習的日子,還真挺費錢的。人均四五十的消費對于學生來說,確實已經(jīng)不便宜了。她說,這個網(wǎng)友肯定是“同道中人”。
和江楓的經(jīng)歷相似,不少“雕刻時光”的???,都是在上學時被這家咖啡店“圈粉”的。只是,他們中的不少人早已不在校園,也難得來一趟這家“雕刻時光”。
地處“宇宙中心”五道口,門店和地鐵站只有一街之隔,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雕刻時光得以接觸到大量年輕人。
這一切,至少從20多年前的1997就已經(jīng)開始。
上世紀末的五道口,還不是今天人們熟悉的“宇宙中心”。這三個字還只是一處類似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普通地名,只是周邊的高校讓這里有一種年輕的氣息。
位于五道口的“雕刻時光”。宋宇晟 攝
對于那個年代的年輕人來說,伴隨著這個地名的記憶大概總少不了這樣一句話——“行人車輛請注意,火車就要開過來了。請在橫欄外等候,不要搶行,不要鉆欄桿。”
那時,火車是五道口路邊特有的“風景”。每當有火車經(jīng)過五道口稍顯破敗的鐵路時,欄桿放下,喇叭里日復一日地播放著這段話。
周邊那些“窮且文藝”的學生們也樂于在附近的咖啡廳、酒吧,享受年輕的時光、旺盛的荷爾蒙。
今年已經(jīng)三十多歲的劉偉也曾經(jīng)歷過那段時光。他還記得,那簡直就是自己對大學生活想象。“應該不只是我的想象,那個年代大多數(shù)人應該都是這么想的吧?”
而雕刻時光恰恰自帶文藝氣息。
雖然二十多年間,店址換了幾處,新開了分店,裝飾也有變化,但店里總會有綿軟的音樂、格調(diào)高冷的雜志和書籍,偶爾還會放映電影、舉辦沙龍。
也因此,雕刻時光咖啡館吸引了一批“文藝青年”。
“雕刻時光”內(nèi)景。宋宇晟 攝
1997年,整個北京城也沒有幾家像樣的咖啡館。星巴克還沒進入中國,更不用說這種“文藝范兒”的咖啡館了。
事實上,對于五道口來說,整個九十年代,都伴隨著“文藝范兒”的野蠻生長。很多今天人們認為具備“地標”意義的書店、咖啡館,都是在那段時間生根、發(fā)芽的。
當年的許知遠還在北大讀書,他在雕刻時光咖啡館里讀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卻“讀不進去”,還“感覺特別矯情”。直到十幾年后,他才感到與村上春樹有一種“不謀而合”。
剛剛因《還珠格格》走紅的趙薇,也不時被人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在雕刻時光。
李健常常會選個臨窗的座位,和朋友從下午聊到晚上,談論各種形而上的話題。
有人在網(wǎng)上回憶,那時,大家整日里聚在一起除了喝咖啡,更多的是聊哲學、詩歌、文學……空氣里彌漫著青春的夢想與荷爾蒙。
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那時的“雕刻時光”就是今天的“網(wǎng)紅店”。
只是“網(wǎng)紅”總會有一個期限。當周遭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網(wǎng)紅”可能也就不再是當年的“網(wǎng)紅”了。
雕刻時光在北京開店十九年后,2016年11月,有著百余年歷史的京張鐵路清華園火車站正式關(guān)閉。五道口、四道口、雙清路道口三個平交鐵路道口隨后被拆除。
資料圖:有百余年歷史的清華園車站。中新社發(fā) 崔楠 攝
“火車就要開過來了……”喇叭里的這段話永遠從五道口消失了。
同樣是2016年,和雕刻時光同年成立的網(wǎng)易搬離五道口,原先懸掛著網(wǎng)易Logo的大樓,換上了快手的Logo。
這一年,雕刻時光五道口店的租金合約,從六年一簽改為三年一簽。
三年后,這家咖啡店也從五道口消失了。
店員說,這里可能會被新的咖啡店接手,工作人員則會分配到其他分店。
雕刻時光的最后一晚,劉偉一如十年前上學時一樣,要了一杯咖啡。然后他用手撓了撓稍顯稀疏的頭發(fā)說了句,“這幾年五道口變化太大了。”
對于雕刻時光來說,這種變化,與其說是羅曼蒂克的消亡,倒不如說是荷爾蒙的衰退。
而劉偉,也許剛好想到,當年那個留著長發(fā)的自己,在咖啡館里和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的情形。
“雕刻時光”內(nèi)景。宋宇晟 攝
這晚,臘月的北京刮起大風,吹散了已持續(xù)幾天的霧霾。
店門口,有人用手機拍照,記錄雕刻時光最后的時光;店內(nèi),有老主顧前來懷舊、和朋友聊天,也有因聽說營業(yè)最后一天可以領咖啡券而來消費的新客。
在有的人眼里,這無外乎是“宇宙中心”關(guān)的第N家店。但在有的人心里,一塊記憶拼圖隨著喝下的一杯咖啡,消失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