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家屯,是貴州省安順市境內的一個小村莊,修建在群山環(huán)抱、地勢低洼,極易遭受洪水侵襲的谷地中央。建村至今,無論周邊洪水肆虐還是干旱少雨,它總能水患不侵。這都是因為鮑家屯人掌握著馴服水的奧秘。
鮑家屯建造的初期是作為軍事防御的駐地。明朝初期,朱元璋為了鞏固在云貴一帶的統(tǒng)治,發(fā)動“調北征南”戰(zhàn)役,安徽人鮑福寶奉旨入黔征戰(zhàn),隨后在此地建造村落。村內仍沿襲著濃厚的明代特色和江淮風格,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
(相關資料圖)
鮑家屯航拍圖
建村初期,鮑福寶就組織人員在村前的河流上筑起了一道既能儲水灌溉又能溢流泄洪的攔河壩,同時采用“魚嘴分流”的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為二,形成“兩河繞田壩”的態(tài)勢。順河而下,修建引水壩和引水渠,使大部分不同高程的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漲水時,這些渠壩還具有排洪排澇的功能。正是這樣一套明代修建的水利工程使得鮑家屯免于洪澇干旱的侵擾,至今,仍在發(fā)揮著農業(yè)灌溉作用,為這片農田的旱澇保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鮑家屯“魚嘴分流”
鮑家屯水利工程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古代水利體系,屬引蓄結合的塘壩式水利工程。和距離它數(shù)百千米外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十分相似,鮑家屯也有著“黔中都江堰”的稱號。相比于都江堰,鮑家屯這種同時具備泄洪和灌溉兩種功能的設計更具特色。
河壩是凝固的時間,水流是活著的歷史。縱橫的河道帶著突出的視覺沖擊力,和鮮明的農業(yè)景觀構成有序的時空交融,形成西南腹地鮮有的水口園林景觀。奏響明代的水利交響曲,鮑家屯在生生不息的奔騰中述說它身上新的可能性。
策劃:鄧國超 曹曦
總導演:徐海嬰
導演:雷婷
攝像:岑月 羅玉青
制作:雷婷 張睿 李芳芳
部分素材來源:西秀區(qū)融媒體中心 趙彬
編輯 駱航念 張婷
二審 李劼
三審 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