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濤巷一階段拆除工作進入尾聲青磚小瓦皆寶貴 更新修復再“上崗”
(資料圖)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何鋼
實習生謝林蓉
“紅磚青磚要分開,上面的石灰要敲干凈。”27日下午,在小松濤巷內,拆遷工作現(xiàn)場負責人張琴正安排工人從拆下的房子里清理擺放磚塊。自4月下旬至今3個月的時間里,工人們一磚一瓦像找寶貝一樣忙碌著,如今,小松濤巷更新地段的現(xiàn)場清理工作已近尾聲。
從淮海路走進小松濤巷內,原路邊9號的一排房子已經拆除完畢。挖機正在將碎磚等鏟起,倒進五小工程車內。一旁的張琴打開小型霧炮車進行降塵。每裝滿一輛開走,她就要帶人將灑落在路面上的碎渣打掃干凈,再引導另一輛車進場,只一會兒,張琴已是滿臉大汗。
“這排房子老化嚴重,里面夾雜著水泥塊、紅磚、木條、鐵絲,運走之前,都需要在里面先篩選一番?!睆埱俑嬖V記者,小松濤巷需要拆除的老房子里,既有百十年前的建筑,也有后期加建的,所以需要手工挑選。完整的老青磚、現(xiàn)代紅磚,都要一塊塊搬到一邊,一層層碼平堆放。上面有水泥或者石灰的,還要蹲在地上敲干凈。因為小青磚在后期的更新中還有“用武之地”,因此許多老瓦房都要先爬上去一片片取瓦,再一點點敲,一塊塊取磚。一間小瓦房,需要近10天才能拆除完畢。
上世紀許多市民喜歡用城磚搭房子,小松濤巷也不例外,因此“吸引”來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尋寶”。在清理現(xiàn)場,中心工作人員吳小俊和同事守在一堆建筑垃圾中,一塊塊挑選著。“居民蓋房時,許多都敲斷了。城磚至少要一半以上完好,拐角也要基本完好,這樣在修補城墻的時候,至少有好的一面露在外面。”吳小俊介紹著回收經驗。小松濤巷拆除以來,他們已經回收了數百塊城墻磚,并運至城磚庫房,以待后期利用。
經過數月清理,小松濤巷更新區(qū)域除幾幢需保留的歷史建筑外,原本房屋擁擠、私搭亂建的居住區(qū)已經清清爽爽。“交到我們手上的,基本都清理了。結束后,我們就要立起圍擋,為下一批進場人員開展其他更新內容做準備?!睆埱僬f道。
“先考古,后用地”是我市城市建設中的要求。小松濤巷地處新街口繁華地段,總用地面積約1.01萬平方米,自清代以來就有人居住。因此,在清理完現(xiàn)場進行下一步更新前,需要進行考古工作。這里屬于六朝建康城的范圍,游府西街小學圍墻外還立著建康城的文保碑。
小松濤巷是江蘇首批城市更新試點項目之一,將通過“留改拆”的路徑,使城市無序擴張中遭到破壞的街巷得到修復。項目由歷保集團負責實施,設計團隊為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記者從設計團隊了解到,目前項目正在進行深化設計。面對極端的小面積住宅,如何讓更新后的居民生活空間有所改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項目團隊引入了“高效空間”概念,通過將層高提升80厘米,使生活空間增加60%。比如將一幢建筑通過挑高設計,二樓可作為居住使用,并優(yōu)化空間布局,實現(xiàn)成套化設計,一樓則可引入商用,讓片區(qū)更新既能滿足居住功能,也能提高土地價值。此外,前期整理的青磚、紅磚及小瓦,也將在更新與修復中重新利用,與古為新的街巷將彰顯城市文化魅力與現(xiàn)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