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崔慶龍 _:在經(jīng)濟上有消費降級,而在精神上,人也存在行動降級,行動降級反映的是心理效能的波動式下滑。而行動降級一旦開始,人就會逐漸變得虛弱,直到卡在一個低點上成為穩(wěn)態(tài),而且它很容易導致抑郁,因為它是低活力的,我以前說過,抑郁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所以任何讓你喪失活力感的事情,都會讓你離抑郁更近一些。
舉個例子,今天你打算好好讀一本書,看了不到 5 分鐘后,你覺得看不下去,順手拿起手機開始刷短視頻,結(jié)果一刷過去了 1 個小時,這時候一部分人可能會重新拿起書本去看,倘若看書不是一個強制性的要求,很多人大概率會選擇明天去看。如果第二天你還是重復了同樣的行為序列,那么這種虛弱感就會得到一次鞏固,慢慢的,你會發(fā)現(xiàn)看書這件事逐漸消失在你的生活里了,因為當下有太多舒適,不用費腦,費力的選項。
當然,如果你實在看不進去書,也不該去勉強自己,另一方面來講,你的替代選項,也可以是其他事情,而不是從能力水平 10 的事情瞬間跳躍到 1。我一直認為所有需要 " 刷 " 的行為,都不能過量使用,它一定會影響你的心理狀態(tài),一定會降低你的活力水平。在這種生活模式下,很多你原本做起來輕松的事情,慢慢你就做不了了,它發(fā)生了一種類似于擠出效應的過程 —— 你行動的方式不僅僅在影響行為,也在建構(gòu)著一個和它相匹配的生活模式,以及相對應的心理環(huán)境。換言之,很多不好的習慣,都會在你的一個常駐行為中配套性的產(chǎn)生,這其實是一件非常需要警覺的事情。
這部分我改天想從一個社會背景的角度去分享,低活力在今天之所以這么常見,就是因為生活中充斥著那些唾手可得的在這一活力水平下可以做的事情,它們以看似帶來快樂,照顧一個人情緒的方式,把一個人限制在它們所期望的心理狀態(tài)下。但其實這種 " 舒服 " 時間久了以后會非常不舒服,因為它始終在剝奪活力。
另一方面來講,這些事情之所以這么常見,就是因為生活 online 對很多人來說不存在普通模式,在放棄困難模式(卷)后,只剩下一個試玩選項,在這個試玩過程中,人很難帶著價值和意義回饋參與其中,缺失了這些要素,活力感就難以穩(wěn)定生成。我們也可以說,游戲的普通模式在今天對很多人是隱藏起來的,需要一種非常獨立和審視的自我價值體系才能構(gòu)建起來,而且它是高度個人化的。換個說法來講,今天的游戲模式,完全取決于一個人忠于自己的程度,一個人越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游玩體驗,就越是能避開那些失效的集體規(guī)則,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