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持續(xù)高漲,而今年“理財熱”出現了降溫。相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16日,A股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規(guī)模8797.95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28萬億相比,同比下滑31.19%;持有理財產品數量為13812個,與去年同期17839個相比,同比減少22.57%。
業(yè)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企業(yè)資金面緊張和理財收益率下行是上市公司理財規(guī)模和持有產品數量“雙降”的主要原因,理論上上市公司持有理財產品的規(guī)模和數量還會繼續(xù)下降。
理財規(guī)模和持有產品數量“雙降”
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認購理財資金的熱情持續(xù)高漲,從2010年僅“勝利精密”一家購買理財產品,一度飆升至2018年年底的1311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截至2019年9月16日,2019年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有1036家,距離去年全年總公司數還差近300家。
過去,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被視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通行做法。而今年,上市公司的“理財熱”正在降溫,從認購產品的數量和認購金額來看,都不及去年同期。
Wind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16日,A股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規(guī)模8797.95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28萬億相比,同比下滑31.19%;持有理財產品數量為13812個,與去年同期17839個相比,同比減少22.57%。
具體來看,截至9月16日,累計購買理財規(guī)模超過10億元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241家。較去年同期的339家相比,減少約28.9%。
其中,今年的“理財大戶”認購金額與去年相比也有所下滑。截至9月16日,渤海輪渡、恒瑞醫(yī)藥、江蘇國泰累計認購金額居前三位,分別為189.29億元、133.74億元、131.69億元。去年同期,前三位分別為寶鋼股份、天茂集團、歐普照明,認購金額分別為490.2億元、388億元、198.43億元。
截至9月16日認購金額前十大A股上市公司 數據來源:wind 制表:中新經緯 魏薇
中新經緯客戶端對比去年同期的數據發(fā)現,2018年同期認購金額前十的上市公司,除了江蘇國泰在2019年理財認購金額由125.09億元上升至131.69億元,其余九家上市公司理財認購金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規(guī)模減少過百億元的有四家。其中,寶鋼股份由截至2018年9月16日的490.2億元,下降至今年同期的0元;天茂集團去年同期的388億元下降至今年的4.06億元,減少約384億元。維信諾和廣匯汽車同樣理財規(guī)模減少過百億。
截至9月16日2019年認購金額同比降幅最大的十家上市公司。數據來源:wind 制表:中新經緯 魏薇
銀行理財收益率連跌18個月
“所謂上市公司理財,是上市公司手上有大量資金,但是沒有太多的可以投資的渠道,于是以購買理財產品的形式,賺取理財收益,避免資金閑置。”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對中新經緯客戶端介紹道。
中新經緯客戶端查閱公告發(fā)現,上市公司的理財資金來源大多為自有閑置資金或暫時沒有明確用途的超募資金。這部分資金存在一定空閑時間,如果存定存或者活期的利息都非常低。因此,用這筆資金購買短期理財產品也成為上市公司一個選擇。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分析稱,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理財規(guī)模和持有產品數量的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企業(yè)資金面比較緊張,以前發(fā)行股票往往能夠有超募,再加上公司在經營當中存在一些資金冗余,所以會進行閑置資金理財,今年以來企業(yè)再融資比較困難,資金出現緊張狀況;二是理財收益率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很多企業(yè)對理財的熱情也有所下降。
去年4月資管新規(guī)發(fā)布,根據新規(guī)要求,保本理財要逐漸退出理財市場,此外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斷走低,上市公司的理財規(guī)模也出現回落。近日,普益標準公布了今年8月份各類金融理財的平均收益情況,銀行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環(huán)比下滑2BP(1個BP=0.01%)至4.05%。中新經緯客戶端綜合之前的研究報告發(fā)現,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已經連續(xù)18個月下降。
對于上市公司理財規(guī)模和數量的下降,陳嘉寧認為,根據上市公司所屬行業(yè)的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讀,對于高速增長的新興行業(yè),意味著公司有更多的優(yōu)質項目進行投資,故沒有理財的必要;對于衰退的行業(yè),也不排除資金緊張,所以挪動理財資金進行經營或者轉型。
專家:警惕“不務正業(yè)”的上市公司
對于未來上市公司理財規(guī)模走勢,桂浩明認為,理論上上市公司持有理財產品的規(guī)模和數量還會繼續(xù)下降,但是不排除在階段性可能會有上升,比如最近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比較多,有些公司超募后可能會購買理財。
中新經緯客戶端注意到,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容百科技和方邦股份都加入“理財大軍”。容百科技在上市剛滿8個交易日便發(fā)布公告,宣布公司將使用不超過人民幣8億元的部分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于投資金融機構的保本型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協定存款等,使用期限為12個月。
無獨有偶,另一家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方邦股份在募資9.79億元資金后,也發(fā)布公告擬定使用額度不超過人民幣9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
對于上市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流向“理財市場”,有投資者認為,這違背了投資者的初衷,投資者買股票是希望企業(yè)通過經營,獲得長期獲利能力,提升公司估值。但有的公司在主業(yè)不振的情況下,不做業(yè)務創(chuàng)新改革,而是去買了理財產品,用錢生錢,這實際上存在資金浪費。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短期是可以理解的,手上的有閑錢,暫時沒有可以投資方向,買個理財產品可以避免資金閑置,但長期這樣做肯定不行。”陳嘉寧坦言,如果僅僅買個理財,賺個理財收益,對于投資者是沒有價值的,投資者可以自己去買理財,還需要上市公司干什么?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此前表示,上市公司短期內選擇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只要不違背相關規(guī)定就無可厚非,若疏遠主業(yè)過度投資理財,或者把理財作為長期性投資,這種投資行為可能會荒廢主業(yè),不利于企業(yè)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