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院士陳溫福:補農業(yè)短板,阿里“最先一公里”模式值得借鑒
“種地人喊窮,消費者嫌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水稻院士”陳溫福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當下阻隔中國農產品內循環(huán)最大的問題是,出村“最先一公里”和餐桌“最后一公里”兩頭“卡脖子”。
陳溫福比喻,我們國家的農產品是吃掉1/3、扔掉1/3、爛掉1/3。據測算,我國果蔬和薯類產后損失率高達15%-25%,每年糧食損失近2億噸,造成生產資源的巨大浪費和農民經濟損失。
扔掉和爛掉是因為“最先一公里”的流通基礎設施有短板。以水稻為例,很多農戶沒有設備可以及時烘干,糧食收割后五六個小時就會變質。
2020年起,國家每年投入50億元資金補助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但除了政府支持之外,還需要對行業(yè)的有效引導,“政企學研”聯動,形成助農的強大合力。
前不久,陳溫福在云南考察了阿里巴巴數字化產地倉,他認為,電商企業(yè)依托大數據建立的產地倉模式,促進了農產品流通扁平化,拉近了農戶和消費者的距離,這樣的探索經驗值得借鑒。
據悉,阿里巴巴近年來持續(xù)在“最先一公里”加大投入,在云南、廣西、四川、山東、陜西自建了5個數字農業(yè)集運加工中心(數字化產地倉),輻射中國核心農業(yè)產區(qū)。此外,菜鳥已在全國1000多個縣域建立物流共配中心。
影響農產品內循環(huán)的另一“卡脖子”問題,在于產銷不對接。
“農業(yè)說破天,首先得讓農民致富??茖W家研制的品種好,農民種得好,但賣不上好價錢,等于沒有幫到農民。”研究了一輩子水稻育種的陳溫福院士號召,科學家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真問題。
他建議,農業(yè)科技與數字技術加強融合,從“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全鏈路數字化,大力發(fā)展訂單農業(yè),“一頭是農民,一頭是消費者,用互聯網和大數據連接?!?/p>
院士一邊扎身實驗室做水稻育種,一邊上淘寶助銷農產品。2020年12月,陳溫福等13位農業(yè)院士專家推薦的優(yōu)質農貨,首批入駐淘寶“農業(yè)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希望通過電商平臺打開銷路,并塑造農業(yè)品牌。
“農民也要有品牌意識,‘大陸貨’要有,但也要搞出一些精品來?!标悳馗1硎?,像五常稻花香、黑龍江響水大米、遼寧盤錦大米等,都已經證明了農產品精品化和品牌化帶來的增值,能夠幫助農民豐產又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