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2月17日,在2023《財經》年會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要充分估計明年的經濟困難和經濟風險。當前經濟有不少亮點,但形勢難以令人樂觀,取得的成績是過去的,將來經濟會怎么樣,并不能做簡單的推理,未來不在過去的延長線上。
劉尚希表示,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為3%,比潛在增長率5.5%-6.5%跌了近一半,這是疫情等超預期不確定性因素導致的。但超預期不確定性因素有累積效應,中國經濟之所以偏離合理的增長區(qū)間,是遭遇了非常大的影響,讓它回到正常的增長軌道上來,也需要很強的動力。
對于當前的經濟形勢,劉尚希表示,工業(yè)利潤率、投資效率等指標并不理想,信心指數也沒有那么亮眼。信心指數反映的是對未來的看法,說明市場對未來的信心還不足。市場信心具有不對稱性,下降很容易,但上升難,所以對明年的經濟困難要充分估計。
談及經濟增速與經濟質量的關系,劉尚希駁斥了將二者對等起來的觀點。他指出,高增速不一定有高質量,但若有高質量一定就有增速,而且質量越高,經濟增速也會越高。
此外,劉尚希還表示,以縣市為單位尋找投資項目越來越難,地方專項債主要以市縣為單位找投資項目,以市縣為單位的區(qū)劃是有限的,而不是在一個更大的空間考慮,所以說城市化、都市圈、城市群,很顯然是超出了縣域和市域的,如果以縣市為單位做投資,顯然路徑越來越偏,可能導致專項債投資的效果邊際遞減。面向中小企業(yè)的貨幣政策,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
“所以,對我們這些年的宏觀政策好好梳理,避免路徑依賴,邊際遞減意味著要取得同樣的效果必須發(fā)更大的力,要有更大的刺激力度?!眲⑸邢7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