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消息顯示,今年夏天全國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全國平均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二少。與此同時,高溫極端性顯著,全國有366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持平或突破歷史極值,約占全國總站數的15.1%。
盡管這個罕見的“燥熱”夏天已隨凝露始白而終結,但它背后的危機和警示卻持續(xù)引發(fā)討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能源無疑是生產和生活必需品,極端天氣下的能源價格波動與電力“緊平衡”同每個現代人息息相關。當氣候變化不再是個仿佛“狼來了”的故事,我們距離下一場能源危機有多遠,我們?yōu)榇嗽撟龊檬裁礈蕚洌?/p>
許多專家都在嘗試回答這兩個問題,而一個幾乎為絕大多數人所采用的框架是:沒有人能夠預測下一場極端天氣或氣候事件發(fā)生在何時何地,但是它有著群發(fā)和高發(fā)的顯著特征。至今沒有一個巨量的能源系統可以同時滿足安全、清潔和低廉,但是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策略
近百年來,地球是否真的在發(fā)生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這種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類活動所導致的?
對于這兩個焦點問題,數十年來,自然科學界始終爭論不休。其中,頗具代表性地位的兩大國際組織,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毋庸置疑”與NIPCC(非政府間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質疑一切”觀點曾幾度展開旗幟鮮明的對峙。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發(fā)生“氣候門”事件時,部分科學家和媒體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了質疑,甚至徹底否認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核心結論。極端的意見甚至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鬧劇和騙局。
對此,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人民日報》撰文稱,氣候變化科學是典型的發(fā)展中學科,這是因為氣候系統極其復雜,目前人們的認知水平也有限,還不足以回答涉及氣候變化的所有科學問題。因此,對氣候變化一些科學問題存在不同的認識,甚至是比較激烈的科學爭論,也是很正常的。
“我們不能以學術爭論的存在為由而否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不能否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艱巨性和現實性,更不能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行動?!编崌夥Q。
這一觀點至今仍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者廣為認可和傳播。無論是將氣候變化歸咎于自然或人類,其所導致的極端天氣越發(fā)頻繁是不爭的事實。
最新的IPCC評估報告顯示,最近50年來,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生。以極端高溫事件為例,目前極端高溫發(fā)生的頻率是工業(yè)化之前的4.8倍。同時,氣候變暖還將導致大氣中水分含量增加,更多的水汽也提高了極端強降水事件出現的概率。
如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提高應對能力?今年6月,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fā)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zhàn)略2035》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進行統籌謀劃部署,明確“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策略,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與2013年首次發(fā)布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zhàn)略》相比,該戰(zhàn)略的兩大特征引發(fā)外界較高關注:一是更加突出氣候變化監(jiān)測預警和風險管理,例如提出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強化氣候變化監(jiān)測預測預警等任務舉措。二是更加注重機制建設和部門協調,包括進一步強化組織實施、財政金融支撐、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國際合作等保障措施。
一位接近決策層的氣候領域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體系建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都存在許多“欠賬”要補。一方面,我國對氣候變化威脅自然生態(tài)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復雜性認識亟待提升,相關理論研究與技術研發(fā)也較為薄弱;另一方面,適應氣候變化治理體系有待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尚未全面納入相關部門、地方工作重點,也未形成“氣候系統觀測—影響風險評估—采取適應行動—行動效果評估”的工作體系。
“應對氣候變化涉及非常廣泛的內容,涉及各個行業(yè),從來都不是任何一個部門能夠承擔的,需要各部門的協調配合以及全社會的通力合作。去年和今年頻發(fā)的極端天氣,說明了這項工作的緊迫程度,我認為也會在實際上影響相關部門和機構提高行動力度?!痹撊耸糠Q。
拉動新一輪能源電力投資的契機
高溫、干旱、洪澇、冰川融化、糧食減產、健康威脅、能源危機。
在這些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眾多直接和間接影響中,能源危機是最顯著的問題之一。其中,尤以電力緊缺為首。在剛剛過去的8月份,極端天氣影響下的川渝地區(qū)出現了較大的電力缺口,因此電網暫停了一到兩周的工商業(yè)供電以保障民生用電。
“現代社會很少聽到缺糧、缺水,但是人們普遍可能會擔心在特殊情況下的缺電,而且這在世界各國都時有發(fā)生。這是因為電是一種很特殊的二次能源,一旦儲存,成本就會變得異常昂貴??梢哉f,它基本上就是即發(fā)即用的。這種實時的特性,讓它在需求猛增或者發(fā)電銳減時,展現出非常脆弱的一面。”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
極端天氣往往以“兩面夾擊”構成對電力安全的圍困。一方面,諸如應對熱浪、極寒,需要大量的能源儲備和調配支撐;另一方面,因氣候變化引發(f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使未來的能源供給需求呈現出異常復雜的局面。例如2021年初,發(fā)生在美國得州的極端暴雪天氣導致該州一半的風力渦輪機凍住,風力發(fā)電占電力的比重從42%下降到8%。為彌補電力供應缺口,天然氣和煤炭發(fā)電量有所增加,但這仍無法滿足不斷飆升的電力需求。
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高度依賴風力資源和太陽輻射資源的多寡,這也成為其在極端天氣下表現不穩(wěn)定而備受“詬病”的原因。
復旦大學發(fā)展研究院大氣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世界氣象組織天氣與減災服務司前司長湯緒曾撰文列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可能帶來的種種“麻煩”:例如,熱浪期間,由于大范圍的靜風環(huán)境,風力發(fā)電幾乎沒有可能;極寒期間,風機可能凝凍,太陽光伏也無法出力,清潔能源的供給量將顯著下降,必須要有強大的能源供給調蓄系統和網絡以及傳統能源儲備應急供給能力的支撐。
可再生能源儲能時長有限問題是綠色能源的又一個短板。受限于儲能裝備,可再生能源現有的儲能時長僅為2~4小時。然而極端天氣引發(fā)的缺電狀況往往持續(xù)時間較長,例如造成得州大停電的寒潮,持續(xù)時間長達一周。若要依靠儲能來形成周調節(jié)能力,需要強大的儲能裝備,與現有的儲能時長是質的差別。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除了出力不足,極端天氣甚至會對可再生能源造成不可逆的損害。以光伏為例,光伏發(fā)電組件的理想工作溫度為25℃左右,氣溫每升高1℃,輸出功率就會降低約0.35%,光伏電站的發(fā)電量也會降低0.35%左右。因此,盡管夏季光照條件好時能產生更多的電能,但極端高溫不僅影響光伏組件的功率和性能,同時對光伏逆變器等光伏元器件也可能造成傷害。
與此同時,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電力緊缺不應被引申為新舊能源的矛盾,而是應被視為拉動新一輪能源電力投資的契機。源網荷儲、多能互補,是應對極端天氣、地緣政治、經濟周期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能源危機的“最優(yōu)解”。
平安證券研報分析稱,一個穩(wěn)定的能源體系應當具備多樣化與協同互補的特征,新、舊能源獨木難支,缺一不可?,F階段,能源需求越發(fā)高漲,以舊補新路徑清晰。
該研報認為,發(fā)展新能源是提升能源多樣性的必由之路,風電、光伏設備制造企業(yè)及上游原材料生產供應商具有長期景氣度。火電需求穩(wěn)定,以舊補新之下電力市場改革將繼續(xù)推進,火電發(fā)電企業(yè)的盈利模式也將隨之豐富,這將對火電企業(yè)、火電靈活性改造上游設備生產商帶來一波新的機遇。
“極端天氣下的電力供需平衡,要通過加大軟件和硬件投資建設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而不是單靠所謂漲電價或者某一種手段能夠達成的。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新能源和火電以外,再電氣化下的電網改造和抽水蓄能電站等投資建設,同樣存在較大的投資潛力空間?!敝袊茉囱芯繒茉磁c環(huán)境專委會秘書長王衛(wèi)權對第一財經稱。